“实验课堂”是本届教学比武面向学校31-40岁教师的比赛项目,在4月3日至4月14日期间,全校12名来自语文、数学、英语、自然和体育学科的教师参与其中。
各学科老师传承与发展实小“严实细活深”的课堂特征,彰显“双主课堂”,结合学科特点,发挥课程育人功能,力求在教学设计中凸显新课标中“加强课程综合,注重关联”“变革育人方式,突出实践”的原则,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,通过任务驱动提升学生学习成效,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。
语文:聚焦单元要素 提升思维能力
在《田忌赛马》一课的教学中,我立足文本,紧扣单元语文要素,找准支点,设计了丰富的思维训练活动,在情境中促进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提升。
——沈小婷
数学:关注数学建模 增强应用意识
根据新课程理念,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,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在分析、建模的过程中梳理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,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,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。本节课教学目标基本达成,学生不仅能用方程解决一般的相遇问题,还能举一反三解决变式问题。
——徐为倩
英语:学思结合 用创为本
邵婕、曹宸扬、卢雯怡老师分别执教了三堂各具特色的英语课。邵婕老师关注高年级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;曹宸扬老师结合“三个助手”平台探索数字化课堂的转型;卢雯怡老师创设生动情境,充分调动低年段学生的学习兴趣。
我坚持学思结合、学用结合,引导学生在故事中理解不同人对不同声音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。学生在理解类活动中获取、梳理语言知识,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。课堂上学生以主动、合作、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了新版本的故事创编。我从目标到活动再到评价,三位一体,实现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。
——邵婕
本节课最大的挑战便是使用“三个助手”平台,平台上的丰富资源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边学边练,有利于学生巩固语言知识技能的同时,促进学生有效运用策略,增强学习动机。平台即时生成的数据帮助老师兼顾个体差异,及时地反馈和有针对性地指导,使得教、学、评融为一体。
——曹宸扬
本课围绕单元主题My favourite things,创设了动物园的情境。同学们在一起游玩动物园的情境中感知词汇和句型。课堂中,同伴之间的角色扮演及问答,让学生对句型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语用,达成了本课的语用任务。
——卢雯怡
自然:设计重探究 实践注素养
李亚南与卢咏祥老师呈现了两节趣味横生的自然课。他们都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,关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。
我努力关注学生分析数据能力和推理论证思维的培养。在实验获得数据后,引导学生分项分析,发现规律。经历猜想、实验、分析数据、得出规律、进行模拟实验,再到现实中验证,最后得出结论。通过一系列科学探究过程,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意识。
——李亚南
我基于标准,优化教学内容与资源,通过多媒体聚焦、问题引导、资料阅读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梳理与分析。在设计评价时,我聚焦科学素养的多个维度,引导学生勤于思考、规范操作、积极合作,力求帮助学生在科学思维、探究实践以及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其他维度得到提升。
——卢咏祥
体育:媒体赋能教学 游戏激发学练
陈炜、张嘉程、童超、沈菁、万张燕五位老师展示了充满活力的体育课。如何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是体育老师们最关注的教学设计重点。而跨学科的尝试也是这几节体育课最大的亮点。
这堂课我将基本教材游戏化,主教材通过模仿小动物跳跃,创设“青蛙跳荷叶”“小青蛙过马路”等情境来进行各种单、双脚跳跃方法的教学,培养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习惯。综合活动,通过三个不同难度的“青蛙过河”挑战游戏,让学生学思结合,突破自我。
——陈炜
这堂课上,我通过评价助力学习,设计肢体评价,利用标志垫给予学生动作、远度的评价;前掷实心球练习,组织学生针对快速挥臂、动作协调的要点互评,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知能力。“小小运输队”游戏,激发学生的创想能力和跑动能力,在学练中感知团队合作的重要性。
我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,注重小组合作,尝试学科融合,使得热身环节新颖,激发了学生的学练兴趣。在主教材部分,我灵活运用多媒体进行动作的示范、纠错以及评价,使教学技术动作简单化、形象化,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。
——童超
我秉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,用奥运冠军朱建华的比赛视频作为前导,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积极参与课堂的热情,充分体现了健身育人的本质特征。在主教材环节,依据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爱好,注重“学、练、赛”一体化教学,组织形式多样的展示和比赛。
——沈菁
本课初步尝试跨学科主题教学,将音乐、美术、信息科技等元素融入课堂。以“维和行动”为主题,让学生形象地体验“后滚翻”的动作技巧。通过色彩的感知,评价手环的分级挑战让学生主动学习,积极思考。游戏环节充分利用教具,在树立团队合作意识的氛围下开展活动。
——万张燕
本次“实验课堂”教学评比是学校中青年教师课堂风采的集中展示。教师们以评比为契机,以评促教,在充分研读新课标的基础上,深耕课堂,五育并举。评比虽然暂告段落,但是对于新课标的学习研讨、新课堂的探索落实只是刚刚起步。实小教师将进一步精研教学,不断提升课堂质量。